当前,跨太平洋贸易市场正经历复杂变化,运价波动、贸易预期以及运力调整相互交织,牵动着各方神经。干线运营商对中美贸易前景持乐观态度,积极推动5月份跨太平洋航线运价上涨。船公司认为,贸易协议的潜在达成将刺激中国货物大量出口美国,进而引发货运订单大幅反弹。
尽管面临压力,船公司持乐观态度上调运价
尽管当前运价面临下行压力,但航运公司仍宣布下个月上调运价。根据上海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,上周上海至美国西海岸的运价较前一周上涨2%,达到每40英尺2141美元;上海至美国东海岸的运价上涨6美元,至每40英尺3257美元。Linerlytica在29日的报告中指出,运往美国的货运量减少将影响5月份的到港量,这一现象进一步增加了中美达成贸易协议的可能性,也为航运公司5月提价提供了依据。与此同时,航运公司还与托运人达成了新的跨太平洋航线服务合同,新合同运价略高于去年水平。中国台湾航运公司长荣和万海航运的总经理透露,货主普遍愿意签署为期一年的跨太平洋航运合同,且运费比去年高出30%至40%,这反映出市场对未来贸易形势的一定期待。
零售商要求恢复发货,关税成本转移
自美国总统特朗普抛出所谓“对等关税”举措后,全球零售巨头沃尔玛的态度发生戏剧性转变。起初,沃尔玛要求中国供应商自行承担高额关税,然而短短20天,其就因库存压力改变策略,决定自行吸收关税成本并恢复从中国进货。据《南华早报》消息,江苏、浙江等受中美贸易战冲击较大的出口大省,部分制造商已收到沃尔玛等美国主要零售商恢复发货的通知。周一,宁波一家大型文具和办公用品出口商就接到沃尔玛通知,恢复对美正常发货,不过新进口关税成本将由美国客户承担。
另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(CNN)报道,随着关税政策对美国货物流量的影响逐渐显现,美国零售商沃尔玛、家得宝和塔吉特等已要求中国供应商恢复发货。由于担心货架空置影响销售,这些零售商同意承担因加征关税带来的额外成本。目前,特朗普政府对中国进口商品加征的关税已达约145%,这无疑加重了零售商的负担。
为应对关税问题,中国出口商提出了“离岸价”条款。根据该条款,美国买家在货物到达时需负责运输成本和关税。这一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贸易成本分担模式,也反映出双方在关税压力下的博弈。
零力调整应对出口下滑,东南亚难补缺口
当前,中国集装箱出口量仅为一年前的一半,这给承运商带来了巨大压力。为应对这一局面,承运商不得不将跨太平洋航线的运力削减20%以上,同时其余航线的运力利用率也下降了5%以上。
尽管东南亚航运商正争相在90天关税宽限期内运输该地区出口商品,试图抓住这一短暂的贸易窗口期,但东南亚的出口量规模有限,无法弥补中国出口大幅下滑带来的损失。这表明,中国在全球贸易格局中占据着重要地位,其出口变化对全球航运市场的影响深远。
跨太平洋贸易市场正处于动态调整之中,运价走势、贸易谈判以及运力布局的变化都将持续影响市场格局。各方需密切关注市场动态,灵活应对挑战与机遇。